n131543

马伟明猜中了,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,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。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

马伟明猜中了,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,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。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,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,最后却成了“烂尾工程”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 一艘造价接近200亿美金的核动力航母,原本应该成为“海上霸主”的标志,然而现在,它却成了“百年烂尾项目”,还被自己的军队下了最后通牒。 这艘名为“杰拉德·R·福特号”的航母,从诞生之初就顶着耀眼的光环。 光是建造成本就达到了130亿美金,加上后期的维护和改造,到2025年的时候,总投资接近200亿,堪称“吞金巨兽”。 可这艘巨舰自2017年服役以来,始终没能摆脱“能用不能打”的尴尬,成了军工界的一大笑柄。 而这一切,似乎早在十多年前就被一位中国院士精准地预见。 当时,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就直言,福特号采用的“中压交流”技术路线撑不了多久。 那时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,觉得不过是“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”,谁知竟一语成谶。 回顾过去,福特级航空母舰的设计,美国走的是极端激进的技术路线。 他们急于将当时远未成熟的电磁弹射系统等一众新技术“赶鸭子上架”,天真地以为只要持续磨合,总能把问题解决。 这样的想法和中国正在开发的航空母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中国选择的是一条稳扎稳打的路:先改造“瓦良格号”为“辽宁舰”摸索经验,再以此为基础造出纯国产的“山东舰”,最后才在技术完全成熟的条件下,打造出搭载先进电磁弹射系统的“福建舰”。每一步,都走得异常坚实。 而福特号的激进尝试,最终换来的是三大核心系统的集体溃败。 首先是电磁弹射系统。从设计上来看,它的可靠性非常高,平均每发射4166次,只有一次失效。 可现实却狠狠打脸,早期测试甚至弹射不到百次就出问题。 即便到了2025年,最新数据也只是勉强做到每400次出一次故障,而且能量损耗高达35%,远未达到设计要求。 紧接着是先进拦阻装置。这个回收舰载机的关键系统,本该万无一失,如今却成了事故高发地。 水涡轮磨损极快,软件系统还时不时“死机”,让舰载机降落的风险陡增。 它的平均无故障周期只有可怜的460次,与设计的一万五千次相差天壤。 更要命的是全自动武器升降机。“福特”号上有11个升降梯,以提高弹药的运输效率。 谁知2017年服役时,竟然只有2部能用。 在之后的几年里,船员们不得不靠人力搬运弹药,效率低下不说,安全也成了大问题。 即便到2021年勉强修好,这些升降机也是平均用不到10天就得维修一次,可靠性一塌糊涂。 这些技术上的缺陷,让工程的进度和预算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 福特号的困境还蔓延到了后续舰艇,“肯尼迪号”的交付时间从2022年推迟到了2027年,“企业号”的进度也基本停滞。 进一步看,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危机:福特级75%的精密零件依赖单一供应商,疫情冲击下供应链断裂;造船厂里,焊工平均年龄高达55岁,3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不足5%。 这种结构上的问题,光靠砸钱是不够的。 随着“尼米兹级”航母陆续退役,而“福特级”迟迟无法顶上,美军在2025年3月甚至在西太平洋出现了“无航母可用”的窘境,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。 面对这种局面,美国军方终于坐不住了。 继国会要求2024年解决问题无果后,军方在2025年再次设下最后期限:年底前必须形成全面作战能力,否则将重新评估整个福特级项目,甚至可能削减后续舰的建造计划。 与美国的坎坷相比,中国航母工业的崛起和马伟明院士的远见更显突出。 马伟明院士全程参与了中国航母的研发建造,他主导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,不仅将能量损耗控制在5%,故障率也低于0.3%,在可靠性与战斗力上实现了双重突破。 如今,中国的“福建舰”各项海试进展顺利,预计2025年就能进入服役的最后阶段,这标志着中国在航母电磁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前面。 归根结底,马伟明院士的判断点出了一个核心:决定尖端武器战斗力的,从来不是花了多少钱,而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。 美国试图靠“技术代差”一步登天,想走捷径,结果却一头扎进了“技术陷阱”的死胡同。 而中国靠着稳步积累、逐个攻关,最终实现了超越。 福特号的“烂尾”,不只是一次造舰史上的失败,更是一堂关乎技术战略的深刻反面教材。 在未来的高科技军事竞争中,究竟是超前冒进才能抢占先机,还是稳扎稳打方能笑到最后? 参考资料:世界航母之“最”:最烧钱的“杰拉尔德·福特”号——环球网